除了葡萄園,2012的分級制度還有一個很大的使命: 讓消費者從酒標分辨酒的口味(甜與不甜)。
事前知道酒的口味對搭餐尤其重要,例如這瓶Trollinger品種的紅酒,微甜口感是很好的開胃聊天酒,但如果拿來搭配燒炙牛小排,結局可想而之,
想講酒甜是不甜得再回到1971法規,因為這類用字在法規中亦有規範:
-干 (Trocken)
每升葡萄酒的殘糖量(RS)4克但可以隨著酸度增加而提高,此時酸度(TA)不得低於殘糖量2克,使用Trocken標示者殘糖量最高9克/L。
-半干 (Halbtrocken)
每升葡萄酒的殘糖量9~12克但可以隨著酸度增加而提高,此時酸度(TA)不得低於殘糖量10克,使用Halbtrocken標示者殘糖量最高18克/L。
-甜 (Lieblich)
每升葡萄酒中殘糖量超過Halbtrocken 最高45克。
甜 (Süss)
每升葡萄酒中殘糖量超過45克
以上量度可有1克誤差
-酸度(TA)是計算酸的單位 1TA=一公升的水裡含有10g可滴定酸
至於現況~~就像世界上所有法規一樣,都是被拿來不遵守的!! 如今酒標上只剩Trocken常見,偶見Halbtrocken,表示甜酒的Lieblich與Süss除了超市大罐裝廉價品與觀光酒莊外已無人採用,原因出在70年代"到萊茵河坐船 順便買瓶甜德白"的觀光促銷手法,這些紀念品式的廉價甜白酒一度成為德國酒的國際形象並幾乎毀掉整個產業,所以如今精英酒莊在酒標上避"甜"唯恐不及 紛以Prädikat表示。
(Lieblich與Süss如今只在超市架上2~3歐的日飲型酒款可見 )
Halbtrocken被捨棄不用的原因則是德國人對語言的小龜毛,Leitz酒莊的Johannes Leitz就說: Halbtrocken表示非sweet也非dry,我很難接受這概念。取而代之,目前德國酒莊對微甜(off-dry)口味的愛用字眼為feinherb,直翻為"細膩的粗糙".......乍聽又是一個WTF,但細細思考後這字結合了甜酒的細膩與干白酒的鋒銳,其實挺貼切的。feinherb並不在1971的法規許可內,但根據剛從VDP公關update的消息,目前德國法規對酒標上的文字已經從"說可以的才準使用" 放寬成 "不會誤導就能標",所以標示feinherb不再有違法的問題(GG也是如此)。
一般來說feinherb比Halbtrocken再甜一點。
(喝到目前最激賞,Peter Laurer精準詮釋了feinherb的字面意義,兩者兼顧,兩者兼得,我喜歡)
不過量度歸量度,喝酒的人都知道這些數字並無法精準傳達酒在嘴裡的味道,因為味覺是相對的,酸會抵消甜、酒精會加強甜、礦石風味則會推升酸度,再加上每人天生對酸甜的敏感程度不同,那些經過長年訓練的老酒皮對酸的忍受力往往奇高,所以RS/TA比例如何喝來才會甜? 只能與自己比較沒有定則。
但總得來說不甜的dry、甜潤酸味併存的off-dry與明顯甜味Risudel sweet是眾人可以接受的三種粗分。
下面這表就是把以上三種口味搭配2012分級制度後的標示方式:
對Risudel sweet的標示:不論Gutsweine/ Ortsweine /Erste Lage/Grosse lage 只要明顯甜味就得標示Prädikat,沒有例外,對於以Kabinett表示off-dry的作法,寬限期到2015年底。
Kabinett trocken/ Spätlese trocken/ Auslese trocken
這三種以往很容易導致混淆的標示法則有不同處理,(他們喝起來不甜但熟度達到Prädikat標準,實務上可出現Beerenauslese trocken)。
Auselese trocken這個曾經用來表示頂級不甜酒的字眼完全不再使用, Kabinett/Spätlese trocken則允許在Gutsweine分級裡使用。
對dry與off-dry的標示: 沒有硬性規定,Gutsweine/ Ortsweine /Erste Lage/Grosse lage四個分級裡如果什麼都沒寫,酒可以是dry或off-dry。但GG一定要標示trocken,最後這點目前遵守者不多,應該會逐漸改善。
(Meyer-Näkel的Pfrarrwingert特級園 一般過去德國酒莊對頂級紅酒的標示就是Auslese trocken 但有些酒莊會用*號再做區分,導致消費者很難知道入手的紅酒是不是當年的最好品項)
介紹了法規與VDP分級,也知道瓶子裡是甜還是不甜,葡萄園標示也重回酒標上,知識翻譯到這差不多告一段落,可以開始寫點個人心得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