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在想寫個產區文系列,把三年下來各產區大咖小咖喝過的心得,連同酒展東聽西問的內容一併整理起來,只是產區文要寫得有用不至淪為翻譯機,資料交互比對很重要,表示得查很多東西。為了避免像裝潢系列那樣頭大尾小最後石沉大海,先寫個引子好了。
談品質前先提德國酒也曾是便宜粗產的代名詞,當時的賣點為;萊茵河遊船看葡萄園,酒莊試喝帶紀念品。
觀光商品談不上品質,酒標印個歌德體喝起來酸酸甜甜就好,除了著名的葡萄酒"品牌"聖母之乳(Liebfraumilch),就連Mosel區也不乏此類產品,青菜籮蔔各有所好,3歐5歐的痛飲商品如今還是存在德國市場但比例已經降低,這篇文章要告訴你30~50歐罐子裡裝的是什麼不一樣東西!!
掏錢之前得搞清楚商品為何優異為何貴,德國酒長久以來的行銷賣點不脫這三種:河流/坡地/土壤:
河流總是先被提起,但本身其實沒啥用處,因為只需稍微量測就知道,光線要能反射至葡萄園太陽的仰角必須很低(10度左右),這種位置下陽光熱能低太陽停留時間也短,說它的照射能溫暖葡萄園實在太過牽強。
至於保溫功能,那的確適用湖泊等靜止水域,但對不斷流動的河水來說效果並不顯著,更甭提一年只有秋末到春初這個葡萄在睡覺的季節,河水溫度才比氣溫高。
所以對葡萄產區來講,河流對觀光以及爭取世界遺產的助益絕對比對葡萄成熟來得高,真正為葡萄成熟起到功效的,是經由它切割的河谷坡地。
坡地
坡地種植是因應日照不足的做法,高緯地區太陽的移動軌跡和我們在台灣看到的不太一樣,並不跨過中天,而是以東南(升)-西南(落)的方式移動,因此平地收到的陽光不會來自頭頂,而是從離地平線不遠的位置過來(開車忘記太陽眼鏡就等著瞎掉吧)
如此一來只有第一排的葡萄可以完全受到日照,後面的倒楣鬼只能接收未被遮蔽的漏光,而現代為提高品質所採取的高密度種植讓這種受光不均的情況更加惡化。
要克服這些不利因素唯有把葡萄種植在坡面,如此每排葡萄都能接收陽光。
根據計算在北半球,向南坡地對熱源的吸收較平地高出30%,更較向北的坡地高出50%,為此德國酒農對坡面的追求可說到了極致,Mosel區最陡可達85%差不多為人類耕種行走的極限 。
坡度85%(每走100公尺 高度上升85公尺)有多陡?
提供一般農業的規定供參考:台灣規定坡度40%以下才能做農牧使用,大陸則是46%(25度)
(據信是全歐洲最陡的Bremm村Calmont葡萄園)
過陡的坡度存在安全風險,因此中世紀時教會將葡萄園開墾成梯田形態(terrassen),梯田好處多多,除了可以保護表土不被沖刷,堆砌出來的山壁石牆還能發揮白天擋風夜間放熱的保溫效果,這類難度可比開墾橫貫公路的葡萄園別的地方沒有現在也做不出來,成為德國(還有奧地利)的稀有寶貝,酒款會特別標註terrassen字樣。
(位於下Mosel的Röttgen特級園,也是一個梯田極致,圖片中像抽屜的東西為採收時協助運葡萄下山的纜車)
*光照無法滿足葡萄成熟的情況只發生在高緯地區,一旦到了南北緯35度附近,陽光強度無論如何都可使葡萄成熟,這是為什麼其它地方不強調陡坡種植的原因,河谷/山坡對炎熱產區的作用反而是降溫與避溼。
土壤
德國葡萄種植最有名的土壤就是板岩 Slate (Schiefer) 一種來自頁岩的碎裂型態,講板岩之前有個概念:石頭類或是含鈣的表土因為吸熱快且具保溫性,適合高緯地區種植,反之,純泥土或黏土類的土壤則有不易加熱的特性,適合那些希望葡萄熟慢一點的熱產區。
(Clemes Busch按古法把Marienburg特級園依板岩顏色再區分為紅/藍/灰三種,並用封鉛顏色表示)
書上說法:岩層雖不保水但層板的間隙可以儲存濕度,土質結構鬆散方便葡萄樹根穿透,使葡萄達到有點壓力又不太壓力的深根生存環境,雖說這種事我不認為除了葡萄奔郎有哪個外人可以說明白,但這說法聽來頗為合理。
順便提供酒莊們對板岩的一致看法:Schiefer土質生產的葡萄果實保留較高酸度與礦石風味。
(這款酒就叫"來自紅色板岩")
德國不是沒有別的土壤,布根地有名的石灰岩+化石在部份產區一樣存在,但提到優良Riesling 板岩是不二人選,所以幾百年下來酒農不斷進行添撒板岩,翻土,再添撒的動作,以確保基土深度並避免風化/沖刷流失,此外,惡名昭彰的葡萄根瘤芽蟲(Phylloxera)在板岩地型不易擴散,讓德國許多名莊名園保住百年以上的未稼接老藤,更讓板岩土壤加分不少。
(Heymann-Löwenstein的葡萄園裡可以看到海生物化石)
不論是安全因素還是考慮板岩本身的脆弱性(請參考澳洲Grosset的Polish Hill),人工種植/採收是維護這類葡萄園唯一的方法 ,梯田更不用講,掃地機器人到現在都還沒辦法爬樓梯,何況採收機。
St. Urbans-Hof的莊主Nik Weis為此下了很好的結論:Mosel的葡萄園要嘛就是投入密集人力生產,要嘛就是整個山頭放給羊啃,沒有其他。
(陡坡種植全靠人力 頂多搭配一台絞車...照片來自stuartpigot.de)
結論:
在按道理葡萄無法成熟的地方,不計人力投入的利用地型地物創造微氣候以躲過初春/晚秋種種不利氣候條件,順應Riesling這慢熟品種的生長期並讓它達到完全成熟,這是德國酒難被世界其它產地取代的原因,也是讓人願意忽略3~5歐商品卻對高階品項掏錢埋單的最好理由。
Aber aber aber 若你已經打開網頁準備按滑鼠下訂的話,讓我告訴你上面整篇只有一半是正確的(對 我就廢文王),事實上放眼德國13個產區,令人屛息的陡坡地型只出現在Mosel與幾個地方,其它很多特級園不但坡度在20%以下,甚至連河都看不到,更甭論板岩這東西又不是廚房在用的人造石說有就有。
可偏偏德國酒目前百家爭鳴,每個產區都有不輸Mosel的搶手酒莊與品項。
它們的特殊條件是什麼? 德國酒該怎麼買才省荷包?
放假回來再寫...
留言列表